全球疫情一輪接一輪,汽車行業的復蘇顯得格外艱難,尤其是供應鏈的危機總是持續不斷。
上半年汽車圈都在和芯片荒作斗爭,眼瞅著危機在緩解,但是緊接著電池荒又來襲了。
來自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汽車研究中心(CAR)的一份報告稱,由于芯片短缺,2021年全球乘用車產量將損失520萬輛,而到了2026年,持續的電池短缺將使全球汽車生產減少440萬輛,并且供需平衡要到2030年才會實現。
根據CAR的報告,從2021年至2023年間,芯片短缺將導致全球汽車產量減少810萬輛;而從2022年到2029年,由于電芯短缺,電動汽車的生產將減少1870萬輛。
Ferdinand Dudenhoeffer教授指出,到2030年之前,芯片和電池將成為影響全球汽車產業的兩個關鍵因素,芯片短缺有望在2023年得到解決,但是電池問題會持續很久,至少到2030年才能徹底緩解。
CAR的這份報告做了預測,在今年前5個月實現了34%的增長之后,芯片供應不足會讓下半年全球汽車銷量增長大幅放緩。所以整個2021年的全球汽車銷量增速大概只有9.3%,總量在7480萬輛左右。
到2025年,全球汽車銷量有望回到2018年創下的8440萬輛的最高紀錄。
而眼下,最棘手也最容易被忽視的,是2023年之后將爆發的電池供應短缺危機。
除了中國一直在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產業,今年以來美國宣布了擴大電動汽車規模的計劃,歐洲在近期推出了更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標,這些都顯著增加了全球對電動汽車和鋰離子電池的需求量。
雖然許多企業都在不斷擴大鋰離子電池生產能力,但是電池工廠建設需要時間,完善鋰、鈷、鎳和錳這些電池材料的供應鏈也需要時間。
汽車制造商們也都爭先恐后地公布了雄心勃勃的電動車計劃,從EV First變成了EV Only,這也客觀上加速了電池的短缺,提升了原材料價格。
最近一家表態的是戴姆勒,上周宣布將投資400億歐元在十年內實現全電動。到2025年,捷豹和日產將率先停售燃油車,2030年沃爾沃汽車、凱迪拉克、馬自達、賓利、MINI和福特歐洲將跟進。
2033年,奧迪將在除中國外的市場停售燃油車;2035年大眾汽車歐洲和通用汽車將停售燃油車;本田則將停售燃油車的時間定在了2040年。
為了保證電池供應,大汽車集團都在采用聯合建廠的模式深度綁定電池供應商,為接下來十年的轉型囤好糧草。
CAR認為,目前大眾和特斯拉在關于電池供應的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,而寶馬和戴姆勒則有落后的危險。
對汽車行業來說,新一輪的挑戰已經到來。